媒体师大

【中国妇女报】用画笔“逆转”时空让英雄与亲人“团圆”

  • 时间:2024-07-13
  • 来源:
  • 作者:
  • 点击量:
预审 审核

报道转载如下:

yL23411永利官网登录美术学院接力为烈士画像

用画笔“逆转”时空让英雄与亲人“团圆”

志愿者根据烈士家属的描述为烈士画像。 王蓓/摄

yL23411永利官网登录美术学院画室陈列着已完成的部分烈士画像。王蓓/摄

志愿者为烈士画像。 王蓓/摄

编者按

祭奠英烈,是缅怀、是追思,更是传承。然而,在战争年代留下一张照片并非易事,很多烈士一生连一张照片都没有,这让很多缅怀与思念无处落地,也成了很多烈士家属们心中永远的遗憾。

自2021年11月起,yL23411永利官网登录美术学院接力开展“为烈士画像”志愿服务活动,志愿者用手中的画笔还原烈士的样貌,实现烈士家属与烈士的跨时空“团聚”。同时,也让一段段感人肺腑的烈士英雄故事从历史中走来,让红色精神在这片大地上赓续不断、熠熠生辉。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王蓓

7月5日凌晨四点,“00后”姑娘程功乐终于完成了眼前这幅黑白素描全家福——画像上是一对年轻夫妻和他们12岁的儿子。

为了完成这幅画像,这位yL23411永利官网登录美术学院的二年级学生,已经在画架前不眠不休工作了20多个小时。

“难度最大的,是用画笔让‘时空逆转’,将不同年龄段的三个人,以相同的时间点,‘还原’在一张‘合照’里。”用力揉揉疲惫的双眼,程功乐又将手机中保存的两张画像、一张照片与全家福中的三个人逐一“对照”:一张是一位看起来30岁左右、目光炯炯的军人,一张是一位老态龙钟的老妇人,一张是一位青春之年的战士——他们就是素描上的一家三口,分别是1948年牺牲的父亲王宗炳,60多岁时的母亲和他们年轻时入伍的儿子王宝琴。

作为yL23411永利官网登录美术学院“红色青春守护人”工作室“为烈士画像”公益团队大学生志愿者,程功乐此行的任务是:为这个被生死分开76年的烈士家庭,绘制一张全家福,并亲手送到烈士后代手中。

伴随铅笔与白纸摩擦的沙沙声,时间一分一秒过去……

此时的安徽宣城广德市,朝阳已缓缓从地平线上探出头来,一寸寸占领宾馆外的马路,程功乐和与她一起参加此次暑期社会实践公益活动的20名同学,却几乎都还没有入睡——他们正与时间赛跑,要在一周时间里,为广德市14位烈士及家庭完成画像,帮助他们完成一场跨越时空的“团圆”。

事实上,在过去三年多的时间里,这支由yL23411永利官网登录400多名美院学生组成的公益团队,已经完成烈士画像近400幅,实现了近400个烈士家庭让烈士“回家”、与家人重聚的心愿。

画像

定稿、装帧,没有片刻耽搁,早晨七点半,“为烈士画像”公益团队一行踏上了送画像回家的路途。

车上,刚刚睡着就被闹铃叫醒的程功乐,话很少。

“心情怎么样?紧张吗?”“挺忐忑的,不知道爷爷是不是满意,画得像不像。”听到程功乐和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的对话,带队老师、yL23411永利官网登录美术学院教师、“红色青春守护人”工作室负责人王伟转头冲她微微一笑:“你是咱工作室的老同志了,绝对没问题!”

王伟的信心,来自这支志愿者队伍丰富的“实战经验”和学生们在完成每一幅画像时的全情投入。

“三年多来,我们几乎每一天都与烈士‘相遇’。”王伟告诉记者,每天都有全国各地退役军人事务局和烈士家属,通过各种方式联系“红色青春守护人”工作室。学生们在为烈士画像过程中,与红色青春和一个个保家卫国的红色故事相遇,深受感动引领。

“一届又一届学生申请加入,我们的志愿者也从最初的6名学生党员,发展到现在的400多名。在安师大美院,不少专业的学生几乎都是‘为烈士画像’公益活动志愿者。”王伟滔滔不绝。

他们与烈士首次“相遇”,起始于2021年。

当年,感动中国2007年度人物孟祥斌烈士的遗孀叶庆华女士,在全国十几所高校发起“迎接建党百年,为百位烈士画像”大型公益活动。彼时,安师大学美院积极响应,学生纷纷报名,学院精挑细选出6名大学生志愿者,他们在短短半个多月时间里,仅凭证书上的名字和寥寥数语的简介,就绘制出了4幅烈士画像。

2019级学生志愿者段泓润至今记得那段“煎熬又自豪”的时光。第一次接下任务,他们通过叶庆华与烈士家属保持联系。没有照片,甚至因为年代久远,家人对烈士的记忆也极其模糊,最多只有几句关于烈士生平的描述,“只能参照烈士后代的样貌,进行分析、复原。那些天,除了在教室上课,就是在画室为烈士画像。”

烈士宋连恒的妹妹已经86岁了,仍健在的家人中,只有她见过哥哥的样子。段泓润就根据她的口述进行样貌复原:“半个月里改了十几稿。最终,当她回复‘这就是记忆中哥哥的样子’时,又荣幸又感动。”

一次次沟通、查阅史料,一笔一画的描摹中,学生们仿佛“走进”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与一个个火热的青春“对话”。

大学生志愿者朱东平,当时为解放战争时牺牲的烈士樊以清画像。“烈士牺牲时只有21岁,我在作画时的每一笔,都能感受到烈士用鲜血和生命守护着今天的和平。”

吕洪恩烈士1940年牺牲在送信途中。“他的儿子吕延圣对父亲的记忆,还停留在自己5岁时、父亲穿着八路军衣服的模样。”拍摄为烈士画像的过程,大学生志愿者孙小可几度落泪:“在和平盛世,送信只是一件平凡的小事,烈士却因送信牺牲,把最宝贵的青春年华献给了国家。”

思念无形,他们却用画笔画出了思念的模样,让烈士家人透过画像,仿佛重回数年前一家欢聚的时光。

“很多烈士牺牲时连照片都没留下一张,他们的后代数十年无处寄托思念。”三年多来,叶庆华清楚记得每一次将画像送到烈士家人手中时,他们欣喜感动落泪的模样。“感谢学生们!他们不仅让青年一代看清楚了烈士的模样,还让很多烈士后代圆了‘再看一眼父辈、祖辈’的愿望。”

回家

汽车在蜿蜒的山路上行驶,两个多小时后,终于抵达广德市誓节乡石鼓村。

88岁的王宝琴早已守在家门口,见到志愿者团队一行,急忙迎上前来。“昨天你们走后,我翻来覆去没睡着,脑子里总在回忆爸爸的样子。”拉着王伟的手,王宝琴无法遏制内心的激动。

看到程功乐双手送上的画像,老人的泪水夺眶而出。

“像!太像了!爸爸、妈妈,我终于又见到你们了!妈妈,爸爸终于又回家了!”一遍遍抚摸画像上父亲和母亲似正微笑的年轻面庞,长达76年的思念在这一刻喷涌而出:“爸爸1918年出生,在外干革命那几年,我和妈妈很少能见到他。1948年被国民党杀害时,他还只有30岁。”之后的几十年里,母亲带着王宝琴艰难度日,直到在思念中离世。

一旁,送画像“回家”的志愿者们也忍不住抹泪。

送烈士“回家”、与家人团圆,是叶庆华17年来的坚定选择。2007年,28岁的爱人孟祥斌舍己救人牺牲后,“‘家’仿佛缺了一块”。之后,她发起“让烈士回家”志愿行动,为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的烈士寻亲。十几年里,她四处奔走,整理烈士资料、为烈士寻访家人。“安师大美院志愿者团队的加入,加快了烈士‘回家’的步伐,也让‘回家’的烈士更具象可感。”

几年来,对于这些为烈士画像的大学生志愿者,叶庆华在感激与感动之外,更多了家人的亲切感:“孩子们课业繁忙,却不求回报,全情投入。”

接到为牺牲在解放战争中的东北野战军战士李国恩画像的任务时,“00后”大学生志愿者全家乐,获得的资料仅是烈士20多字的生平介绍,“其中相貌特征不到10个字。反复修改了六七次,最后定稿时,眼泪一下出来了。我也成为‘送烈士回家’这件伟大事情的一分子!”

参加本次暑期社会实践公益活动,是大学生志愿者张宇晨第一次与烈士家人面对面交流。“女烈士谢应凤牺牲时还怀着孩子,只有25岁,没有留下后代。半天的采访中,我们通过柏垫镇退役军人事务站的工作人员,辗转找到了她的侄孙,所有能回忆起的细节,也只有‘她当时很漂亮,是乡里第一个断发易服的女性’这简短的介绍。”张宇晨沉浸其中,起型后与烈士后代反复确认,一次次修改,终于获得认可:“像!特别是眼睛,很像!”

“一次次为烈士画像、送烈士‘回家’,学生们也更理解了烈士的选择、‘回家’的意义、团圆的价值。每一次全身心投入的绘画,都成为学生成长的阶梯。”作为“红色青春守护人”工作室负责人,王伟见证了一届又一届学生在参加志愿服务过程中,从稚嫩变得沉静成熟,内心不断丰盈,爱国之志勃发。

今年初,由全家乐执笔,他们将工作室第200幅画像——孟祥斌烈士的全家福,送给了叶庆华。“看着叶阿姨由惊喜到感动流泪,抱着画像一遍遍呢喃‘祥斌,你也回家了!祥斌,咱们一家三口终于又团圆了!’我们在场所有人都泪流满面。”全家乐记得,“那一刻就觉得,我们所有的不眠不休、废寝忘食都特别有价值!”

三年多来,源于媒体的报道,来“求助”的烈士后代也越来越多。“几乎每一天都能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线索,我们也尽全力帮助他们完成心愿。”王伟说。

叶庆华也一直用自己的方式感谢这些可爱的大学生:每一次送烈士画像“回家”,不管他们能否同行送画,叶庆华总会录制视频反馈给他们,尤其要发给亲手为烈士画像的志愿者。

这些年,志愿者们也见证了一位位烈士“回家”的动人场面——

在山东,一位烈士赢得了家族的至高礼仪:全族人早早等候在村口,见到志愿者手捧画像出现,全部跪倒在地,行跪拜礼;

在河北,为了迎接烈士画像“回家”,烈士家属将红毯铺了一路。“日思夜想了几十年啊!”手捧画像,烈士后代恸哭不止;

在安徽芜湖市南陵县,抗美援朝烈士李家发的妹妹李家英,抚摸着画像上哥哥的脸庞,一遍遍跟志愿者回忆她当年扯着哥哥的衣角送行时的情景……

传承

上午11点,简短的送画像仪式后,王宝琴老人擦干眼泪,手捧画像,希望与“为烈士画像”公益团队一行合影留念。

画面定格,“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红色横幅,与全家福上微笑的面庞、老人欣慰的笑脸、大学生志愿者青春洋溢的面容同框,成为这个火热夏日里格外动人的一幕。

“我是去年刚入校时,看到‘红色青春守护人’工作室播放的宣传片,就决定要报名加入了。”回程路上,2023级志愿者姜津告诉记者,“看到视频中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的事迹、烈士家属对他们的思念、师兄师姐们为烈士‘回家’所付出的努力,眼泪瞬间就流下来了。”

此次暑期公益活动,是19岁的青年姜津首次执笔,此行的任务是为广德市桃州镇的丁昌能烈士绘制画像。在头一天的家访中,听着烈士后代的讲述,姜津好多次偷偷扭过脸去抹泪。“希望我执笔的画像,能表达我对烈士最诚挚的敬意,报答他们抛头颅洒热血为我们换来的幸福生活。”

不止姜津,记者在采访时了解到,在安师大,“红色”已成为“红色青春守护人”工作室最鲜明的底色。“传承红色基因,传播红色故事”,是接续加入的大学生志愿者们共同的心愿和追求。

“我是在聆听师兄师姐们‘为烈士画像’志愿活动宣讲后,申请加入的。”志愿者全家乐说,“与过去联考时为了过关、炫技不同,为烈士画像,笔下更多了细腻、柔和和情感,仿佛为画像中的烈士注入了精神、复活了生命,真正理解了‘为人民而创作’的意义与价值。”

20岁的志愿者程功乐说:“我大学的第一个暑假就‘泡’在山里,为一位77岁的老奶奶,画她33岁就已牺牲的父亲。每一次为烈士描画、勾勒、铸魂,都像跟烈士进行了一场对话,都是一次对心灵的洗礼。”

“我们寝室的同学都是‘为烈士画像’志愿者。”志愿者朱苗苗说,就在今年6月,她刚为孙龙珍烈士和她远在新疆的老伴于志林老人绘制了一张合影。“看到病床上的于爷爷,手捧画像呼喊老伴时,我特别开心。”

在2022级志愿者俞家瑞眼中,最难画的就是烈士的那双眼睛。而为了画好烈士军帽上的五角星,他们反复查阅资料。“因为不知用多大的‘力度’,才能画出五角星那沉甸甸的分量。”

担任“为烈士画像”公益活动联络、组织工作三年多,王伟的感触更深:“一张烈士画像是跨越时空的相见,是点亮家属等待的灯,更是红色精神薪火相传的铭记与传承。每一次与烈士家属面对面交流、每一次勾画绘制、每一次录制视频、每一场倾情宣讲,都是一场生动鲜活的思政课。”

几年来,为了让先烈们的红色故事广为传颂,他们不断拓展公益活动的内涵和外延:迄今已完成微视频、微党课制作98节,绘制革命故事绘本14册,开展“与时间赛跑,记录抗美援朝老兵故事”、赴烈士家乡开展乡村振兴活动、‘大手拉小手’为烈士墓碑描金、绘制墙体彩绘等系列活动60余场。这支志愿服务团队也先后获得了2022年度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等多项荣誉。

全国各地越来越多党政机关和社会力量的参与支持,纷至沓来:不断有单位愿意捐款,印制革命故事绘本,赠送给中小学生;不少学校邀请他们为孩子们上“开学第一课”,为孩子心中种下红色的种子;一个专注老照片修复的创业团队,通过网络联系到王伟,愿意依据烈士素描画像,免费做照片修复……

7月5日晚七点半,回到住地短暂休息后,王伟在晚间的“复盘会”上,坚持带着学生们反思白天工作的不足、抠细节。“用认真执着的态度做公益。”王伟说“这也是红色精神在当下的传承。”


原报道阅读链接:【中国妇女报】https://epaper.cnwomen.com.cn/html/2024-07/13/nw.D110000zgfnb_20240713_1-4.htm

赭山校区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北京中路2号

邮编:241000

花津校区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九华南路189号

邮编:241002     电话:(0553)5910027

天门山校区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九华北路171号

邮编:241008

教育基金会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北京中路2号

邮编:24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