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师大人

王世华:徽商研究的举旗人,矢志不渝的治学者

  • 时间:2023-04-01
  • 来源:校大学生记者团
  • 作者:陈玥羽
  • 点击量:

80余篇论文、上百万字的著作、上千万字的资料集,从徽商研究团队开立门户到把徽商研究编入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中国大百科全书》,王世华作为徽商研究一路发展的见证者与带头人,倾心徽商研究三十载,让徽商研究的大旗震风聩响。

徽商研究的坚守者

王世华如今在徽商研究领域研究成果颇丰,可这竟是他“中途易辙”后的成果。“研究兴趣是可以培养的,融入团队是极为重要的。”这是他从自己曲折的研究经历中凝练的宝贵经验。

1970年,全国推荐工农兵上大学,王世华下放所在的公社恰好有一个上大学的名额,经过推选,公社把这个宝贵的名额给了他。由于名额对应的学校与专业是固定的,根本没有选择的可能,原本想要学医的王世华就这样进入了yL23411永利官网登录历史系学习,成为全国第一届“工农兵学员”。“我进入大学时根本不知道历史要学些什么。”他本以为历史就是高中课本上的那些知识,直到进入大学走进资料室才知道历史研究原来是这样的浩如烟海、奥妙无穷。他在跟着老师学习后才逐渐对历史学习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培养起了对历史的研究兴趣。

1973年,王世华本科毕业后留校任教,起初被分在党史教研室,后又调到中国古代史教研室,并于1985年考上研究生,师从张海鹏先生研习明史。研究生阶段,王世华对明代政治制度史兴趣尤为浓厚,特意买来整套的《明史》开始阅读,这一研究就是五年,他逐渐取得了一些不错的成果,硕士毕业论文也是关于明代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先后在《历史研究》上发表了两篇相关文章,王世华当时已有在这个方向发展下去的想法。

然而,王世华的老师张海鹏教授在1983年做出战略决策,组织团队开始研究徽商,王世华就是最早的团队成员之一。团队建立后,王世华在寒暑假期间随团队奔赴多地查阅收集徽商资料,与团队一起编写徽商有关书籍。但这个时候他的兴趣却仍在明代政治制度史研究上,对徽商研究采取应付态度。这样两条战线同时作战的情况必然使两个方向的研究都受到影响。在痛苦煎熬中,王世华终于认识到,人的精力有限,五个手指分开出击自然无力,只有攥成挙头才有力量,既然已加入了团队,就不能“身在曹营心在汉”,必须一心一意、全身心地融入团队。于是,下定决心后的王世华毅然决然舍弃明代政治制度史的研究方向,服从大局,专心徽商研究。

此后三十年来他从未再改变过自己的研究方向,即使是在团队中两位先生先后去世,一位先生调走,两位师弟开辟新的研究方向并走上领导岗位,后又调走的情况下,一段时间搞徽商研究的只有他一人,他也从未放弃徽商研究。“张海鹏先生竖起的这面旗帜决不能倒,作为张老师的学生我一定要保住这面大旗,并让它发扬光大。”王世华通过培养研究生,使徽商研究后继有人;通过出版书籍,发表论文,扩大徽商研究影响力。现在团队人员逐渐充实,新生力量不断加入进来,团队的影响力也在持续扩大。正因为张海鹏先生竖起的“徽商研究”旗帜未倒,师大徽商研究的影响仍在,所以国内几项大的有关徽商研究的活动,师大始终都没有缺席。

2013年,王世华申报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六百年徽商资料整理和研究”在与复旦大学激烈竞争中成功脱颖而出,体现了国家有关部门对师大徽商研究的认可。安徽电视台拍摄的大型政论片《天下徽商》(九集)在央视播出,王世华七次以专家身份出镜解述,为进一步宣传普及徽商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是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作为国内最重要的文化工程之一,此书特加入徽商模块,体现了国家对徽商研究的高度重视。当时正是“六百年徽商资料整理与研究”重大项目进展的关键时期,王世华受到《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编委会的邀请,担任“徽商”专题主编。面对如此繁重的科研任务,王世华毫不犹豫地接下了这个担子,“这对我们徽商研究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再大的困难也要克服。”作为徽商研究的见证者与举旗手,王世华深感责任重大。在省委省政府和教育厅领导的关心以及学校、学院的大力支持下,王世华和他的团队最终顺利完成《中国大百科全书》“徽商”专题的编撰任务,如今已经正式上网。在历时10年之久的苦心研究后,“六百年徽商资料整理与研究”这一重大项目也顺利结项,得到七位鉴定专家的高度肯定,一致建议给予“优秀”等级,从而巩固并扩大了师大徽商研究的地位和影响。

一步步走来,从初立门户到受到学术界的青睐与政府的高度重视,王世华一路见证着徽商研究的发展,他用三十余载矢志不渝的倾心研究为徽商研究尽了一份力量。

只争朝夕的耕耘者

徽商研究的起步是非常艰难的。徽商作为明清时期驰名全国的大商帮,从商人数众多,经营范围广泛,商业资本雄厚,足迹“几遍宇内”。因此,关于徽商的资料也就非常分散。但是,再大的困难也要上,“史学研究是一件老老实实的事情。不掌握资料,研究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是王世华的老师张海鹏教授的一贯主张。于是在张海鹏教授的亲自率领下,王世华跟随团队利用两年四个寒暑假,北上合肥、北京,南下徽州各县,开始了徽商资料的搜集工作。

让王世华印象最深的是1983年的夏天,那一年似乎特别热,他们出发去安徽省图书馆查阅资料。他们的住地距离图书馆还有一段路,为了节省交通时间,更有效率地阅读资料,他们每天上午在图书馆还未开门时就赶到,中午到下班时才离开,下午又顶着烈日,冒着40℃的高温,徒步赶到图书馆,一直干到下班。晚上旅舍条件很艰苦,没有空调,蚊叮虫咬,根本不能入睡,王世华与团队成员也不浪费时间,就坐在旅舍外面交流一天的收获,常常午夜之后才能成眠。虽然吃了不少苦头,但着实查到了不少资料。之后,他们又利用寒假去上海、下徽州,在凛冽的寒风中马不停蹄地跑博物馆、图书馆,走访各个单位。在这样争分夺秒抓紧一切时间的努力下,经过四个寒暑假的奔波,他们收集了近百万字的资料。为了避免干扰,集中精力,王世华又在张海鹏教授的带领下利用暑期在黄山脚下的汤口镇租了两间屋子,开始整理、誊抄徽商资料。“当时一天要工作十来个小时,对一些费解或有歧义的资料,我们就在一起共同讨论,常常为一个标点、一个字义争论好久,非要求得文通句顺不可。”王世华与团队一行在黄山脚下一住就是20多天,虽然黄山风景区近在咫尺,但为了工作,他们却从未上过黄山游览。

“着力耕耘,必有收获。”他们遍访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科研单位,访求珍藏,广搜博采,埋首于史籍、方志、谱碟、笔记、小说、文集、契约、文书、碑刻、档案之中,爬梳剔抉,索隐钩沉,抄录了百余万字的资料,涉猎各类书籍共230余种,其中徽州各姓的宗谱、家规近百种,为后来的研究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终于在1985年,《明清徽商资料选编》顺利出版,在国内外学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治学是一件老老实实的事,来不得半点投机取巧,必须要下苦功夫、笨功夫,这是张海鹏老师一再教诲我们的。”这段治学经历让王世华深知做学问要严谨认真,更深感时间于治学之宝贵。

除了艰苦的研史经历,谈及治学道路上的困难,王世华最为遗憾的便是真正可用于学习研究的时间太少。王世华自1995年调任学校教务处副处长,1996年任校长助理,1997年任副校长,2008年卸任,又任yL23411永利官网登录皖江学院党委书记、院长,直至2012年退休,可以说人生最宝贵的17年时间都奉献给了学校。尽管行政工作很忙,但王世华仍坚持担任一定的教学任务、指导研究生,决不放松专业,尤其是不忘科研,他认为这是一个教师在高校安身立命之本,决不能放弃。那时他分管的部门多,国内高校之间交流又频繁,工作任务很重,每天到家一般都在晚上九点左右了。即使天色已晚,他仍然立即投入到读书写作中,一直干到凌晨才休息。他也从没有什么双休日概念,他的很多文章就是利用双休和每天晚上的时间完成的。

2013年,王世华申请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六百年徽商资料整理和研究》,因团队的主要成员当时都担任领导岗位,忙得不可开交,虽然学校曾派助手协助工作,但他本身科研任务很重,无法全身心投入,所以项目任务大多由他独自一人带着一届届研究生开展工作,项目成果之一《六百年徽商资料集成》1100万字(其中有八九百万字的古文),完全由他一人分段标点。十年来,王世华极少有休息天,极少有节假日,连春节也基本在办公室忙碌。疫情之后为了抢抓时间,他索性住在办公室,每天工作十个小时以上。他曾说过,自已是工农兵学员,底子差,没有系统读过很多书,加上资质中下,如果再不笨鸟先飞,那真的会一事无成。所以他几十年来只能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抓紧一切时间学习和耕耘,终于完成了这一浩大的工程。

不鞭自奋的治学者

“做学问要先做人。这是张老师一贯教导我的,亦成了我今天的治学准则。”王世华说。那么,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就是要做一个老实人。“老实人总会吃亏,老实人不怕吃亏,老实人最终不会吃亏。”这是王世华总结出的道理。人不老实,做学术必然投机取巧,虽然可能也会出些成果,但终究不会取得大成果,也不会得到学界公认。“老实而不迂,精明而不滑”,做人治学要老实,观察问题要精明。其次要守时守信,这是做人最起码的准则。他以此要求自己,也一直教导学生。每年新招研究生的第一课就是要教导学生如何做人。在跟从张海鹏教授学习时,他观察到老师做事极为认真,对后学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学生的文稿写成后送给张海鹏教授审阅时,他总要从文章布局、观点材料、文字表述等方面进行审查,提出意见,甚至对文字的书写、字迹的工整也要求很严。王世华仍记得自己刚写论文时,文字写得很潦草,受到了先生的严厉批评。张老师即使是对自已所写的便条与信件都会反复阅读、仔细修改。也正是通过对老师一言一行的细微观察让王世华领会到了“认真”二字的真谛。“认真做好每件事”,这不仅是王世华的座右铭,也是向学生提出的要求。勤奋的精神、严谨的学风、认真的态度也就逐渐被应用到了治学之中。

治学五十载,王世华也总结出了自己的一套治学方法。那就是一定要有“滴水穿石”的精神,滴水之所以能够穿石,就是因为做到了两条:目标不变、持之以恒。目标不变就是专注一个研究方向,固守阵地,心无旁骛,深耕细作,自然会有收获。持之以恒就是不能一曝十寒,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要始终不渝,坚持到底。在这个前提下做到‘三勤’:勤看书、勤思考、勤动笔。勤看书指的是要多读、广读、勤读。既要看原始资料,也要看今人著作。勤思考指的是要善于发现问题,有问题意识。“要在创新上下功夫,一篇文章一定要有新意。所谓新意,就是观点新、方法新、角度新、资料新。即使不能做到全新,但总要有一新或二新。”王世华说到。勤动笔,就是随时将思想中冒出的火花、看到的有用资料立即记下来,否则时过境迁,有时会永远无法弥补。做学术研究,稍有一段时间停笔,则思维滞塞,退步显著。勤于动笔是保持学术研究的思考力与动力的重要手段。

如今,历史学院除徽商研究外,徽学其他的研究方向也成果显著,研究队伍不断壮大,徽学正在成为“我们这个时代学术潮流中的一个主流。”前途光明,前景无限。王世华扛着徽商研究这面大旗走了三十年,此后的岁月他也将继续努力,让徽商研究的旗帜在学术园地里继续迎风招展。

赭山校区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北京中路2号

邮编:241000

花津校区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九华南路189号

邮编:241002     电话:(0553)5910027

天门山校区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九华北路171号

邮编:241008

教育基金会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北京中路2号

邮编:241000